“成”也国际化、“败”也国际化——随着高校推进办学国际化,大学英语专业走到了转型的拐点。
进入“全民英语”时代,以后的学生为啥要读英语专业?有统计说,现在大学办的英文系数量比中文系还多。若是专业前景堪忧,这么多大学英语系出路何在?于是,不少老牌外语院校开始自谋出路:挤掉办学功利性的泡沫,向人文回归。问题是,扎根人文的土壤,就能把英语专业托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教育国际化轨道?
真正危机:有语言没文化
开双语课程、全英语授课、直接使用外文教材或讲义、小班教学……一些大学院系目前还在大力推进的所谓“国际化办学举措”,在不少外语院校和大学英语系早就实现了。
很多名校英语专业风光不再,根源在于如今学生们从娃娃开始就在学英语——学生的英语水平都高了,英语专业的危机就来了。更坏的消息是,大学英语专业已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失业率最高的“红牌”专业之一。
是英语专业已经穷途末路,还是它的办学定位有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前阵子做了一个“实验”:让学院里一些自认为英语学得不错的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一起交流:每个人要像TED演讲者一样,用10来分钟时间讲讲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艺术,什么切入点都行。不出所料,很多“英语尖子”慌了神——因为肚子里没货。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如何可能传播文化?别人又为什么要和你交流!”查明建自2010年担任上外英语学院院长起,便开始推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削减语言技能训练方面的必修课,大量增加中西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和人文讲座,加强文史哲通识教育。
国内另一外语教学“重镇”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在大刀阔斧改革。该校英语学院去年刚付诸实施的本科培养方案,语言技能课被砍掉一半——从15门68个学分降至8门33个学分;而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专业选修课,则从原来的8门16个学分上升到18门54学分。
一南一北两所老牌外语院校的总体改革思路一致——教学去工具化,回归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