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
黎隆武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雁鱼灯非常奇特罕见的灯具。以大雁叼着一条鱼为造型,与水乡鄱阳湖的自然生态极其吻合,足见设计铸造者对生活的细致体察和热爱。不仅美观,还科学实用,燃烧的烟能够通过鱼腹和烟道进入大雁的肚子里,经过肚子里面水的净化,达到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的目的。
2015年底,一座罕见的西汉大墓——海昏侯墓在南昌被发掘,该墓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因其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工艺水平之高超,墓主人身份之高贵而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
该书是首部关于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的历史纪实文学作品,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以令人信服的论证为逻辑架构,结合大墓发掘的大量文物,从扑朔迷离的正史中,条分缕析,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将刘贺传奇的身世娓娓道来。书中还以第一手资料披露了西汉海昏侯墓被发现、发掘的真实过程。
元康三年(公元前六十三年)三月,宣帝下诏:“曾闻舜弟象有罪,舜为帝后封他于有鼻之国。骨肉之亲明而不绝,现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侍中、卫尉金安领会皇帝的心思,上疏说,刘贺是上天抛弃的人,陛下至仁,竟然将他封为列侯。但刘贺是个愚顽废弃之人,不应该奉行宗庙及入朝行朝见天子之礼。这份奏折深合汉宣帝心意,立即得到批准。
刘贺就这样被封为海昏侯,封地位于当时远离京城的豫章郡内,也即今天的江西南昌。从此,刘贺做起了逍遥一方的侯爷。
关于“海昏”的意思,历史资料尚无解释。但从文字学来考察,基本可以判断。“海”,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湖”,例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后海,至今云南、西藏等地还把“湖”叫作“海”。至于“昏”字,在甲骨文中写着:一个侧立着的伸出一只手的人,手下面是一个太阳,本义是黄昏。古人依据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来辨别东西方向。“东”字的字形是太阳刚刚升起到树干,因此表示“东方”。那么,太阳落到人的手下的“昏”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示“西方”了。因此,把“海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湖西”,或者说“鄱阳湖的西面”。而豫章郡,为高祖五年(公元前二百零二年)所立。高祖曾以英布为淮南王,置淮南国,领衡山、九江(包括后来的六安国)、庐江、豫章四郡。
公元前六十五年,新任海昏侯刘贺带着大箱小箱的万贯家财,率家人仆从浩浩荡荡,过长江,沿着豫章江、彭蠡泽而上,千里迢迢来到了豫章。
汉宣帝赐给刘贺的海昏国都城紫金城,足够巍峨雄壮。海昏侯刘贺到任之后,见封地风情古朴优美,官吏村民热情淳朴,不禁欣喜异常,于是决定大宴宾客。刘贺从昌邑带来的乐师奏起了韶乐,宫女们跳起了华美的宫廷舞。豫章郡第一次见识到华丽的中原舞蹈,不禁大开眼界,竞相模仿。自此,中原的宫廷舞开始传入了豫章。
刘贺在海昏侯国安定下来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寻找一块风水宝地,用来给自己修筑墓地。本来刘贺早已在昌邑国花巨资修筑了一块绝佳大墓地,当初满以为会终老昌邑,不料,后面的命运来了个大逆转:从昌邑王到帝,又被废至庶民,再到封侯海昏。反正昌邑是不可能回去了,这辈子应该就是在这里安度了,还是赶紧寻觅一块风水宝地为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研究,刘贺最后决定把墓址选在彭蠡泽(鄱阳湖)西边,背靠飞鸿山(后称梅岭)。这个地方依山傍水,可谓洞天福地。
刘贺亲自参与墓园的构造设计。他设计的整个墓园区占地面积很大,主墓室全部用上等木料构成。墓园的配套设施一应齐全,与刘贺实际生活中的祠堂、寝宫、便殿、厢房以及道路和排水系统一模一样,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大墓内部的设计,刘贺将其分为堂和室,右侧为室,在东面,将来给自己死后居住;左边为堂,在西面,作为自己死后处理事务和宴请宾客的地方,同时用来摆放自己钟爱的宴饮器具、装饰器具等。他还设计了几个藏阁,待将来自己死后,把金银宝贝和现在使用的各种重要器具,都带走放进墓内。
刘贺对整座墓园以及地下墓室的设计相当讲究。他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才将墓地建成,这个墓代表了当时地墓的最高水平。
由于当时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的时候,有过诏令,不让他参与朝廷政事,如此一来,刘贺闲暇的时间自然就多了许多。闲暇之余,刘贺迷上了青铜铸造和设计。
汉代时期,江西的青铜冶铸业较为发达。江西制作的铜器种类繁多,无论是传统的铜质生活用器、生产工具和兵器制作,还是当时流行的铜币铜镜,其制作工艺都极为精良。这引起了刘贺的兴趣。他本来就喜欢收藏各种稀奇宝贝,当昌邑王时,便收藏过不少商周青铜器,并千里迢迢地带到了豫章。他从豫章召集了一批优秀的青铜器制作工匠,将他们养在海昏城里,由他亲自设计,精心制作了许多精美的青铜用具,如灯具、酒器、餐具、乐器,还为他的爱马特制了一套鎏金马具。
一天,刘贺在彭蠡泽湖边见到成群的大雁从北方飞来,心里无比思念自己从小长大的昌邑国。正当刘贺遐思悠悠的时候,只听见浅滩中一声响亮,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大雁衔起来一条鲤鱼。鲤鱼用力挣扎,大雁却死死地衔住不放。刘贺回到侯府,忽有所感,立即把这个生动的景象设计成青铜灯具模样,让工匠精心制作了一对雁鱼灯具。这对雁鱼灯构思精巧,大雁张开的嘴对着点燃的火苗,燃起的烟雾顺着大雁脖子的管道直通雁腹,而雁腹做成了空心状储满了水,吸进的烟雾经过水的过滤再排放出来后,成了淡淡的雾,已经闻不到烟味,没有了污染。这对巧夺天工的雁鱼灯具成了刘贺的心爱之物,他把雁鱼灯摆在堂内,每天看着雁鱼灯烟进雾出,赏心悦目,十分喜欢。客人们见到后,也是啧啧称奇,艳羡不已。
刘贺去世之后,汉宣帝陆续册封了他的两个儿子充国、奉亲为海昏侯,但不知为何,被封的海昏侯往往接任不久就突然死去。于是,豫章廖太守奏报宣帝,圣上对待海昏侯一脉已是宽容有度,无奈海昏侯之后无福消受,海昏国不吉利。汉宣帝因此下诏不再封海昏侯,把刘贺的后族贬为庶民。
直到汉元帝登基,大赦天下,才再度封刘贺的另一个儿子刘代宗为海昏釐侯。之后,海昏侯又传了四代,就突然在历史的烟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尚未找到其后代的记载。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竟然有两百万枚没有年号的铜钱。据有关专家测算,这批铜钱相当于西汉中期全国一年铸币的百分之一。如此巨量的铜钱,从何而来?是刘贺从北方带过来的?抑或是他在豫章专门而铸的? 可武帝曾严令禁止私铸钱币。由此联想到汉文帝时期的吴王刘濞,当年在豫章偷铸钱币,之后谋反叛乱。这两百万枚没有年号的铜钱是否也有其他企图呢?而据笔者猜测,这些铜钱很有可能是作为冥币而铸用。西汉时期,一般用陶五铢做冥币,刘贺却用铜五铢做冥币,而且钱币数量如此之多,可见当时海昏侯国财力之盛。
海昏侯墓为什么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也着实让人惊叹。据《赣文化通志》记载,三国时期,彭蠡泽(即鄱阳湖)湖水南侵,使鄡阳、海昏两县分别于公元四百二十年、四百二十五年沉入湖底,而邻近地势较高的吴城镇却繁华起来,故民间有“沉海昏,起吴城”之说。另据《晋书》载,东晋三百十八年一月,“地震,水涌出,山崩”。《南昌府志》 同治十二年刊本载:东晋三百十八年三月,庐陵、豫章西阳地震山崩,其中就包括了海昏。海昏古城的沉没是否因地震所致,因年代久远,加之没有翔实的史料记载,尚无法考证。不过是不是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变迁,海昏侯墓才得以保存下来了呢?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之死,也给后世留下了待解之谜。从墓中极为丰富的葬品来看,可以想见墓主刘贺生前过着何等优渥富足的生活。然而他死时才三十四岁,正当人生的壮年。虽然史料中尚未找到任何记录刘贺非自然死亡的证据,但他确实死得蹊跷,刘贺究竟是怎么死的? 是如史书记载的郁郁而终,还是被赐死或是自杀身亡? 抑或是因为染上了湖区常见的血吸虫病不治而亡?
今天,海昏侯刘贺的大墓已开启,出土的诸多文物为我们研究海昏侯国以及刘贺传奇的人生提供了全新的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围绕着海昏侯刘贺的许多待解之谜,一定会有合理破解的那一刻。